看見台灣「別驚訝,這是我的心、我的眼,所看見的台灣。這片土地,是我們的家。當你看見這片土地的美麗與哀愁,才能真正祝福她。 」
「看見台灣」是我第一次為了看「紀錄片」甚至是「國片」進戲院。
從前幾年的「海角七號」到「賽德克巴萊」。台灣的國片漸漸回復水準,但大部分都是劇情片、搞笑片、勵志片。人人喊著「支持國片!」,但我還是鮮少進電影院看國片(其實是本來就少看電影)
放棄公務員的身分,花了3000萬買了空拍設備。毅然投入「看見台灣」的拍攝製作, 齊柏林導演用他的全部來告訴我們他對台灣的愛。
導演 齊柏林
因為對攝影的熱愛,於1988年開始擔任商業攝影助理、雜誌攝影師。1990年轉任公職後,開始負責在空中拍攝台灣各項重大工程的興建過程。此後,便長期從空中記錄台灣的地景至今。
從事空中攝影超過20年,空中攝影飛行時數近2000小時,累積超過40萬張空拍照片。
曾獲2004年第一屆Johnnie Walker「The Keep Walking FUND 夢想資助計畫」大獎;2005年獲奧比斯(ORBIS)基金會邀請擔任「眼科飛行醫院」新疆飛行任務代言人;2010年起擔任空拍台灣電影記錄片計畫主持人;2011年受邀TEDxTaipei演講 「齊柏林──台灣空拍家園」、獲金鐘獎頻道廣告獎;2012年成為Google記錄片「齊柏林:高空捕捉台灣之美」拍攝主角、作品「飛閱台灣國家公園空拍影片」獲美國第46屆休士頓世界影展(46th WorldFest-Houston)金牌獎。
著有:《上天下地看家園》《台灣飛覽》《飛閱台灣 Our Land Our Story》《從空中看台灣》等空中攝影專輯、《飛行澎湖》空中攝影多媒體專輯。
「看見台灣」這部躍上大螢幕的電影,為什麼可以成為各家戲院都上映的電影。撇開利益之談。我想,大概是這部片真正誠實的演繹了「台灣」。
起初我還在想,一部拍攝「台灣」的電影會如何表現台灣?劇情走向?還是如何呢?
想不出來的我大概已經被好萊塢的劇情片侷限了。因為這整部片的拍攝方式足以驚奇我的想法。
她不是一般無旁白電影,但她也沒有碎嘴旁白。有的只是偶爾穿插幾句話的旁白,伴隨著低沉哀愁的聲線,「她」自身就散發出了台灣的氣質。既美麗又憂愁。
從小到大,腦中的台灣就是生活、人和課本裡的圖片組成的。講到中央山脈這座山,大概沒幾個台灣人可以勾勒出她真正的面貌。
齊柏林導演的堅持讓我們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這座島的美貌。但這背後的心血及代價是龐大且辛苦的。
隨著鏡頭從台灣眾多山脈開始拍攝。壯闊的山巒連綿在視野裡,雪山的山頂白靄靄一片,彷彿是北歐童話裡小蓮在上頭奔跑的那座山。
很難想像亞熱帶的台灣也擁有如此美麗的雪景。我在這部片裡看到了。
平常很難看清楚的潟湖全貌,在空拍的鏡頭裡一覽無遺。海水的清澈;海浪的波動清晰無比。熱氣噴騰的陽明山硫磺谷,屢屢從岩縫中噴出的蒸氣讓人讚嘆自然的神奇之時。也並定會對台灣所擁有的自然地理之多樣感到驕傲。
對,這就是我們美麗的台灣島。
鏡頭帶到人的時候,從一位漁夫駛著船劃開海面開始。一位位的婦女拉扯著海中的牡蠣將之集中成一簍一簍。
那些在台灣的每處耕耘的農人漁民是台灣土地最美的風景。但是隨著進口農產品愈多這樣的風景就越少。
從空中俯瞰的台灣平原美麗至極,每一塊田構成一個色塊,代表著一塊土地的生命。拚出來的是令人感到奇妙無比的平原之景。
小小的白屋頂、小小的川流車河。穿插在田地與田地之間的小巷。
大地包容著我們。
「看見台灣」也帶出了這片土地的哀傷。越來越劇烈的風災,伴隨著無數生命的消逝打擊著這座島。使她日益憔悴。許多開發案也重重的侵蝕她,在這座島上面的人從平地擠到了高山,啃食著她的生命線。過多的遊客一腳併著一腳踩在她愈墜的胸口,踩的她愈發哀傷。
這部片真切的講出台灣的現況:
「美麗的風景正在衰弱,而人們還是不滿足的壓榨她。這些人事物都漸漸在消逝中。」
「看見台灣」發出了警訊,用歌聲呼喚著台灣人的心。呼喚著珍惜這座寶島的心。
看完這部片,你一定會對你現在生活的地方有更多的認識及認同。並且更愛她。
愛一片土地,不需要多偉大的理由。只因你生在此長在此。
(以上圖片皆轉自齊柏林的飛閱台灣)
寫於11. 15. 2013